理論教學是翻譯素質(zhì)教學的必不可少的部分。
1.1翻譯理論的重要性
翻譯是一門經(jīng)驗科學,我們總是在翻譯實踐中獲得理論認知,以理論指導實踐,同時原有理論得以深化,因此能更為有效地指導以后的實踐。如此反復,翻譯實踐和理論就在這種循環(huán)上升的過程中相輔相成地不斷發(fā)展和完善著。但事實上,我們很多人在實踐時往往流于經(jīng)驗主義,總是在原有的層面上徘徊無法在已有實踐基礎上出理論認知,并以此加強實踐的意識性和目標性。如果我們在教學中只能告訴學生某一處應當怎樣翻譯而對為何需如此翻譯(或其他某種譯法為何欠妥〉未加解釋和引導,學生在以后的翻譯實踐中遇到類似的問題恐怕還是找不到正確的翻譯方向,只能一直在原有的水平層面摸爬滾打,最終導致信心受挫甚至選擇放棄。目前,有些教師本身對翻譯理論缺乏足夠系統(tǒng)的認識,或即便有所了解卻因其包容廣泛而自覺無從著手教學;大多數(shù)的翻譯教程都以介紹翻譯技巧和方法為主,對理論并未多加闡述;而且很多學生也覺得理論總是十分枯燥無味。對此,我們的翻譯教學中理論教學這一部分顯得相當薄弱。即使有所涉及,也似蜻艇點水。河北google推廣因此,學生對翻譯理論的認識往往僅限于“信、達、雅”,“直譯和意譯”,而且其理解往往不夠深刻系統(tǒng)而流于表面。由于教學中缺乏對翻譯理論有所選擇卻又不失系統(tǒng)的介紹,學生的翻譯實踐常常不可避免地體現(xiàn)出“盲目性、因循性”,無法從容應對類似的問題,甚至重復同樣的錯誤。而若要提高翻譯實踐的科學性,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始終表現(xiàn)出自覺性和意識性,翻譯理論教學就必須得到應有的重視。
1.2翻譯理論的構(gòu)成如上文所述,翻譯理論包含十分廣泛,這里只作簡略說明。
1.2.1跨學科理論
作為一門研究語言文字之間轉(zhuǎn)換規(guī)律的學科,翻譯理論不可避免地涵蓋了跨學科理論。任何一位合格的譯者總是對與翻譯相關的其他學科一一語言學、文學、文化學、美學、邏輯學、傳播學、符號學、心理學、自然科學(如機器翻譯、翻譯軟件發(fā))等^有著一定的了解。這里我們要強調(diào)對比研究的重要性。對翻譯進行任何研究都至少不能脫離與之密不可分的對比語言學、文化對比研究和比較文學等學科領域。
1.2.2翻譯基本理論
翻譯基本理論指對翻譯的基本知識和翻譯行為的基本規(guī)律的描寫和分析,包括以下幾簡而言之,任何翻譯過程都遵循以下程序:對原文意義的理解和把握^譯者對自身理解的整合一以目的語恰當?shù)男问綄υ囊饬x的表達^對成形譯文的潤飾。這一程序雖然看似簡單,但對譯者的語言文化素養(yǎng)、邏輯推理和分析判斷能力都提出了相當要求。
1.2.2.2對策論
所謂對策,指的是我們實際翻譯中可以作為依據(jù)的原則和策略。不同語言文化之間的共性和差別導致了翻譯中可譯或看似不可譯的現(xiàn)象隨處可見。在語言層面上,翻譯對策論的核心思想是力求實現(xiàn)原文和譯文在形式和意義上的動態(tài)對應。意義的有效傳遞是首要目的,如果保留原文的形式有礙于意義的有效傳遞,必要時可以考慮舍棄形式。另外,意義的把握關鍵體現(xiàn)在語言的使用中,即必須在變化多端的語境中把握原文的語義和作者真實的意向,再在此基礎上進行外化表達形成譯文。另外,在文化層面、審美層面和邏輯層面,翻譯學也都有相應的對策論,請參閱本書各有關章節(jié)。
1.2.2.3方法論
方法論指的是在一定的翻譯原則和策略的指導下,針對詞語、語句、語段和篇章等具體的翻譯單位的操作方法一如詞語的音譯、對應、替換、拆合、釋義等;語句的分割、重組、倒轉(zhuǎn)、整合、增等;語段的同步、解構(gòu)、改寫等;以及成語、習語、隱喻等各種具體譯法。雖然我們的學生在以往實踐中曾使用過以上列舉的一些方法,但大多缺乏系統(tǒng)性和規(guī)律性,且意識性并不強。倘若我們在教學中能結(jié)合實際對此有意加以介紹和引導,他們在以后的實踐中就能化自發(fā)為自覺,有所選擇地合理運用各種具體方法,翻譯效果自然會隨之有所提高。
1.3翻譯思想史
翻譯古已有之。古今中外的翻譯從事者們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采集了一顆顆歷經(jīng)泥沙激浪棰磨的明珠。明清時代以來,杰出的翻譯名家有林紓(對于中國讀者了解西方文學作品起到極大的作用)、嚴復1854—1921,翻譯標準“信、達、雅”)、林語堂(1895一1976,“翻譯藝術論”八傅雷(“神似”說)錢鍾書0910—1998,“化境”說)等。西方翻譯思想史上也曾出現(xiàn)過六次高潮(至今仍處于二戰(zhàn)以來的第六次高潮之中)。歷史上提出翻譯思想或主張的名家也不乏其人,如昆體良(m. quintilianus,約35—約95: “與原作競爭”:)、哲羅姆(jerome,約340—420:“文學用意譯,《圣經(jīng)》用直譯”、德萊頓(john dryden,1631—1700:翻譯三分法及翻譯是藝術的觀點〉、泰特勒(a. f. tytler, 1747—1814:優(yōu)秀譯作應復寫出原作的思想、模仿原作的風格和手法、具備原作的通順一一翻譯三原則〕、施萊爾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 1768—1843: 口筆譯之分、歸化和異化之分)洪堡(w.humboldt,1767—1835:可譯性與不可譯性八奈達(eugene a. nida,1914—:關于“動態(tài)對等”的理論)等等。翻譯史上各家論述難免偏頗,但無可否認地豐富、充實了中外翻譯理論。翻譯教學中有必要概略地向?qū)W生介紹古今中外突出的翻譯思想和代表人物,使學生加深對翻譯的認識。外貿(mào)翻譯綜上所述,翻譯理論具有以下特點:翻譯理論的研究與發(fā)展總是和實踐緊密結(jié)合,能揭示翻譯實踐活動的內(nèi)在客觀規(guī)律,并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深化完善,因此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它因與語言學、文藝學、交際學、美學、符號學等其他學科理論密切相關,彼此互為解釋、參照和補充,因而具有明顯的綜合性;它系統(tǒng)化地闡釋了翻譯現(xiàn)象,描述了翻譯基本原則和策略,進而導致方法論的產(chǎn)生,并成為譯文質(zhì)量評估的科學依據(jù),因此具有實際的指導性;翻譯理論不是一成不變的僵化的思想或教條,而是總處于發(fā)展變化之中,理論體系也在不斷地豐富、充實和重構(gòu),因此具備相當?shù)姆判?。置理論于不顧的翻譯教學必定因雜亂無章或流于經(jīng)驗而效甚微。只有具備了扎實的理論基礎,學生的翻譯實踐能力才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提升。
1.4理論教學方法
翻譯理論千頭萬緒,本科教學不可能面面俱到。對于廣大的非語言專業(yè)的高校學生而言,全面地進行翻譯理論的研習恐怕只能在課后進行。換言之,翻譯教學課堂上對于翻譯理論的引介只能是有所選擇的。一方面翻譯課的課時實在有限,不可能花費大量課時全面講授理論知識;另一方面我們必須謹慎翻譯理論與實踐在教學中的比重,合理分配教學時間,防止理論的講解“過猶不及”,效欠佳。在必須有撟取舍的前提下,理論講授內(nèi)容的合理選擇尤為重要。上文所提及的一些翻譯的基本理論〖翻譯基本程序、基本策略和常用方法等〉對實踐具有相當?shù)闹笇裕蚨攲俦刂v課題;講授翻譯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時必須充分考慮本科學生已有的知識結(jié)構(gòu)和翻譯學習的實際需求。過于專業(yè)化的講解反而會使他們認為理論是“玄而又玄”的東西,心生畏懼,繼而懷疑理論的實際意義。因此這方面的教學可以具體落實在漢英兩種語言微觀和宏觀的對比分析(尤其是典型性的相異之處,以初步掌握兩種語言的轉(zhuǎn)換規(guī)律,各語法層次上的語義分析(以了解意義確定的原則及其與形式之間的關系)、漢英文化對比(以把握適當?shù)奈幕饬x策略)等方面。以上一些課題可以在翻譯實踐前由教師先以講座的形式較為系統(tǒng)地予以介紹,亦可在實踐之后總結(jié)得失時適時托出呈現(xiàn),但切不可脫離實踐,紙上談兵。離實踐的理論是毫無趣味可言的,也就失去了鮮活的生命力。翻譯思想史的內(nèi)容可以布置學生課后閱讀,有可能的話以譯文評析的形式結(jié)合實踐相互討論、交流以加深學生的閱讀理解和分析批判的能力。理論教學除了必須結(jié)合實踐、有所側(cè)重之外,還必須注重一定的系統(tǒng)性。不能面面俱到并不意味著理論教學可以零亂無章,教師可以憑個人主觀和興致想到(或在實踐中遇到)什么講什么。相反,教師在學期之初就應理清思路,有所規(guī)劃,確定課題及其合理的講授順序,并且事先告知學生,使他們享有充分的知情權(quán)和明確的學習目標。
ich schleiermacher,1768—1834:翻譯要追求原作的精神和意圖〉、尼達姆(nida,1914—2002:“動態(tài)對應”及“功能域信息”理論)等。這些名家的理論不僅為翻譯理論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也對現(xiàn)代翻譯實踐和理論研究有著極大的啟發(fā)作用。
總之,對于翻譯教學來說,理論教學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有助于學生在實踐中更具意識性和目標性,更有效地提高他們的翻譯素質(zhì)和能力。因此,我們應該加強對翻譯理論的系統(tǒng)介紹和引導,從而提高翻譯教學的科學性和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