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 HR十大經(jīng)典理論
彼得原理、水桶定律、馬太效應(yīng)、蘑菇管理……聽著是不是很耳熟,不管是初入職場的小菜鳥還是職場達人,這十大經(jīng)典理論必須牢牢把握,不然難以在職場立足,更何況笑傲群雄啦!
1、The Peter Principle
彼得原理: 晉升是最糟糕的激勵措施
The Peter Principle states that "in a hierarchy every employee tends to rise to his level of incompetence", meaning that employees tend to be promoted until they reach a position at which they cannot work competently.
彼得原理是指:在各種組織中,雇員總是趨向于晉升到其不稱職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時也被稱為向上爬的原理。這種現(xiàn)象在現(xiàn)實生活中無處不在:一名稱職的教授被提升為大學(xué)校長后,卻無法勝任;一個優(yōu)秀的運動員被提升為主管體育的官員,而無所作為。對一個組織而言,一旦相當(dāng)部分人員被推到其不稱職的級別,就會造成組織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導(dǎo)致平庸者出人頭地,發(fā)展停滯。因此,這就要求改變單純的根據(jù)貢獻決定晉升的企業(yè)員工晉升機制,不能因某人在某個崗位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斷此人一定能夠勝任更高一級的職務(wù)。將一名職工晉升到一個無法很好發(fā)揮才能的崗位,不僅不是對本人的獎勵,反而使其無法很好發(fā)揮才能,也給企業(yè)帶來損失。
2. Wine and Sewage Law
酒與污水定律: 及時爛蘋果
An interesting law calls “ wine and sewage law ” , means spoonful wine drinks a pail of foul water, those who get is a pail of sewage; Pour spoonful foul water into a pail of wine, those who get still is a pail of sewage.
是指把一匙酒倒進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進一桶酒,得到的還是一桶污水。在任何組織里,幾乎都存在幾個難弄的人物,他們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為了把事情搞糟。最糟糕的是,他們像果箱里的爛蘋果,如果不及時,它會迅速傳染,把果箱里其他蘋果也弄爛。爛蘋果的可怕之處,在于它那驚人的破壞力。一個正直能干的人進入一個混亂的部門可能會被吞沒,而一個無德無才者能很快將一個高效的部門變成一盤散沙。組織系統(tǒng)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協(xié)和容忍的基礎(chǔ)上的,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破壞者能力非凡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破壞總比建設(shè)容易。一個能工巧匠花費時日精心的陶瓷器,一頭驢子一秒鐘就能毀壞掉。如果一個組織里有這樣的一頭驢子,即使擁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會有多少像樣的工作成果。如果你的組織里有這樣的一頭驢子,你應(yīng)該馬上把它掉,如果你無力這樣,就應(yīng)該把它拴起來。
3、Buckets effect / Cannikin Law
水桶定律(短板理論):注重團隊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
How much of a bucket filled with water, does not depend on the highest piece of wood on the sides of casks, but rather depends on the shortest piece on the sides of casks. According to this core content, Second, as long as the bucket, there are a sufficient height, a bucket of water can not be full.
水桶定律是講一只水桶能裝多少水,這完全取決于它最短的那塊木板。這就是說任何一個組織,可能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即構(gòu)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yōu)劣不齊的,而劣勢部分往往決定整個組織的水平。水桶定律與酒與污水定律不同,后者討論的是組織中的破壞力量,最短的木板卻是組織中有用的一個部分,只不過比其他部分差一些,你不能把它們當(dāng)成爛蘋果扔掉。強弱只是相對而言的,無法消除,問題在于你容忍這種弱點到什么程度,如果嚴重到成為阻礙工作的瓶頸,你就不得不有所動作。
4、Matthew Effect
馬太效應(yīng):只有第一,沒有第二
In sociology, the Matthew effect (or accumulated advantage) is the phenomenon where "the rich get richer and the poor get poorer". Those who possess power and economic or social capital can leverage those resources to gain more power or capital.
在社會學(xué)中,馬太效應(yīng)是指富者越富,窮著更窮。那些擁有權(quán)力和經(jīng)濟社會資本的人會奪取其他人的資源來增加自己的權(quán)力和財富?!缎录s馬太福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國王遠行前,交給3個仆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道:你們?nèi)ド猓任一貋頃r,再來見我。國王回來時,第一個仆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于是,國王獎勵他10座城邑。第二個仆人報告: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于是,國王獎勵他 5座城邑。第三仆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1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于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仆人的1錠銀子賞給第一個仆人,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這就是馬太效應(yīng)。這反應(yīng)當(dāng)今社會中存在的一個普遍現(xiàn)象,即贏家通吃。對企業(yè)經(jīng)營發(fā)展而言,馬太效應(yīng)告訴我們,要想在某一個領(lǐng)域保持優(yōu)勢,就必須在此領(lǐng)域迅速大。當(dāng)你成為某個領(lǐng)域的領(lǐng)頭羊時,即便投資回報率相同,你也能更輕易地獲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益。而若沒有實力迅速在某個領(lǐng)域大,就要不停地尋找新的發(fā)展領(lǐng)域,才能保證獲得較好的回報。
5、Zero-sum Game
零和游戲原理:在競爭與合作中達到雙贏
The zero-sum property (if one gains, another loses) means that any result of a zero-sum situation is Pareto optimal (generally, any game where all strategies are Pareto optimal is called a conflict game)。 Situations where participants can all gain or suffer together are referred to as non-zero-sum.
零和游戲原理是指參與者們都受益或都受損失。零和游戲是指一項游戲中,游戲者有輸有贏,一方所贏正是另一方所輸,游戲的總成績永遠為零,零和游戲原理之所以廣受關(guān)注,主要是因為人們在社會的方方面面都能發(fā)現(xiàn)與零和游戲類似的局面,勝利者的光榮后面往往隱藏著失敗者的辛酸和苦澀。20世紀,人類經(jīng)歷兩次世界大戰(zhàn)、經(jīng)濟高速增長,科技進步、全球一體化以及日益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零和游戲觀念正逐漸被雙贏觀念所取代。人們始認識到利已不一定要建立在損人的基礎(chǔ)上。通過有效合作皆大歡喜的結(jié)局是可能出現(xiàn)的。但從零和游戲走向雙贏,要求各方面要有真誠合作的精神和勇氣,在合作中不要小聰明,不要總想占別人的小便宜,要遵守游戲規(guī)則,否則雙贏的局面就不可能出現(xiàn),最終吃虧的還是合作者自己。
6、Washington Company Law
華盛頓合作規(guī)律:團隊合作不是人力的簡單相加華盛頓合作規(guī)律說的是一個人敷衍了事,兩個人互相推諉,三個人則永無成事之日。多少有點類似于我們?nèi)齻€和尚的故事。人與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簡單相加,而是要復(fù)雜和微妙得多。在這種合作中,假定每個人的能力都為1,那么,10個人的合作結(jié)果有時比10大得多,有時,甚至比1還要小。因為人不是靜止物,而更像方向各異的能量,相互推動時,自然事半功倍,相互抵觸時,則一事無成。我們傳統(tǒng)的管理理論中,對合作研究得并不多,最直觀的反映就是,目前的大多數(shù)管理制度和行為都是致力于減少人力的無謂消耗,而非利用組織提高人的效能。換言之,不妨說管理的主要目的不是讓每個人得更好,而是避免內(nèi)耗過多。7、Watch Law 手表定理 :目標和方法要統(tǒng)一手表定理是指一個人有一只表時,可以知道現(xiàn)在是幾點鐘,當(dāng)他同時擁有兩只表時,卻無法確定。兩只手表并不能告訴一個人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讓看表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手表定理在企業(yè)經(jīng)營管理方面,給我們一種非常直觀的啟發(fā),就是對同一個人或同一個組織的管理,不能同時采用兩種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時設(shè)置兩個不同的目標,甚至每一個人不能由兩個人同時指揮,否則將使這個企業(yè)或這個人無所適從。手表定理所指的另一層含義在于,每個人都不能同時選擇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否則,你的行為將陷于混亂。
8、Murphy's
richer and the poor get poorer." In business it refers to how success breeds success and those who are already successful have a better chance of becoming even more successful while those who are struggling have a harder time breaking through.
馬太效應(yīng),也被稱為積累優(yōu)勢,是指“富者更富,貧者更貧”的現(xiàn)象。在商業(yè)上,它指的是成功會引發(fā)更多的成功,已經(jīng)成功的人更容易取得更大的成功,而那些正在掙扎的人更難突破。這個理論的意義在于,成功靠的不僅僅是個人的能力,還取決于個人所處的環(huán)境和機遇。在組織中,應(yīng)該重視那些已經(jīng)成功的人,給他們更多的機會和資源,但同時也不能忽視那些正在掙扎的人,給他們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培訓(xùn),以幫助他們擺脫困境,追趕成功的步伐。
5、Mushroom Management
蘑菇管理:讓人們像蘑菇一樣生長的管理方式
Mushroom management refers to a management style where employees are kept in the dark and fed a steady diet of manure. In other words, they are not given enough information about what is happening in the company and are not included in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This lack of transparency can lead to distrust and low morale among employees.
蘑菇管理是指一種讓員工在黑暗中生長、只給他們提供壓縮的飼料的管理方式。換句話說,員工沒有獲得足夠的關(guān)于公司發(fā)生的事情的信息,也沒有被納入決策過程中。這種缺乏透明度的管理方式可能會導(dǎo)致員工之間的不信任和士氣低落。相比之下,開放透明的管理方式更容易獲得員工的信任和合作,促進公司的發(fā)展。
6、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類基本需求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is a motivational theory that suggests that humans have a hierarchy of needs that must be satisfied in order for them to achieve self-actualization and personal fulfillment. The five levels of needs, from the lowest to the highest, are physiological, safety, love/belonging, esteem, and self-actualization.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一種動機理論,認為人類有一個需求層次結(jié)構(gòu),必須滿足這些需求才能實現(xiàn)自我實現(xiàn)和個人成就。這五種需求層次從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需求。組織應(yīng)該了解并盡可能滿足員工的這些需求,從而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
7、Herzberg's Two-Factor Theory
赫茨伯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