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預測,2023年全球太陽能生產支出將首次超過石油生產支出。預計太陽能生產支出將達到3800億美元,略高于石油生產支出的3700億美元。
太陽能產業(yè)的主導地位將主要由中國所占據。國際能源署指出,中國目前生產全球85%的太陽能電池、88%的太陽能級多晶硅,以及97%構成太陽能電池核心的硅錠和硅片。
中國迅速崛起成為太陽能領域的主導者。在2005年,歐洲國家主導太陽能產業(yè)競爭,德國占據全球太陽能制造業(yè)的五分之一。到2010年,雖然全球每10塊太陽能板中有8塊是在歐洲安裝,但歐洲只生產其中的一塊。而今年,全球每10塊太陽能板中,將有8塊由中國生產,并有5塊整合到中國電網中。僅在2023年,中國新增的太陽能發(fā)電裝機容量將超過自上世紀70年代初美國首次購買太陽能板以來美國所安裝的太陽能發(fā)電裝機容量。

中國之所以能在這一領域取得成功,原因在于其成為無可爭議的世界制造工廠。中國擁有快速的監(jiān)管審批流程、較低的勞動力成本、無與倫比的供應商網絡以及快速增長的國內需求等優(yōu)勢。
然而,許多西方國家承諾在2030年實現(xiàn)排放量減半,在2050年實現(xiàn)凈零排放。為實現(xiàn)這些目標,轉變從碳氫化合物到太陽能等綠色技術將是關鍵。
但殘酷的現(xiàn)實是,在太陽能領域,以及包括電動汽車在內的其他綠色技術領域,西方國家面臨著一系列挑戰(zhàn)。西方國家不得不依賴于中國這個被歐盟宣稱為“系統(tǒng)性挑戰(zhàn)”、被美國視為主要對手的國家。盡管如此,歐洲人、美國人和中國人都生活在同一個小小的星球上。
為確保本國民眾的生存,西方國家的領導人必須找到在競爭的同時進行合作的方式。合作包括技術交流、共同研發(fā)和開展太陽能領域的合作項目。通過合作,西方國家可以學習中國在太陽能產業(yè)的成功經驗,并在技術創(chuàng)新、市場開拓和政策支持等方面加強合作,實現(xiàn)共同的綠色未來。
總結起來,中國已成為全球太陽能產業(yè)的主導者,預計2023年太陽能支出將超過石油。中國在太陽能電池、多晶硅和硅片生產方面占據絕對優(yōu)勢。然而,西方國家面臨著合作與競爭的難題,需要找到合作的方式,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挑戰(zhàn),實現(xiàn)綠色未來。








